藏獒价格为什么断崖式下跌,有的地方据说都被端上了餐桌?

阅读: 2024-05-28 15:43:12

 

藏獒经济,不客气地说,近些年是崩了。至于崩盘的原因,有一部分在于藏獒自身的局限所致,更多部分原因出自“人”的身上。

首先一点,配种费用高昂,最重要的是带有“赌”的性质——配种并不意味着一定可以顺利产仔,有未受精的可能性,也有后期流产的风险;再就是关键一点,产下的幼犬不见得就品相优良,很多情况下并不能出产高观赏性的藏獒,而品相恰恰是决定藏獒价格极其重要的一环甚至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参考条件。

成业品相,败也品相,藏獒泡沫的第一个危机,随着品相的下滑而逐步凸显。

再一点,多年来藏獒凭借其威猛霸气的外型、不怒自威的气场收获一众粉丝,自上世纪80年代藏獒开始受到关注后,价格持续上扬,大量优质资源流入世界各个国家或地区,此时流出的藏獒多数是未经杂交的高品质原生藏獒,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我国目前纯血统种犬资源的极度匮乏。

而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游牧生活的不稳定性,使得藏獒的生理机能潜移默化发生变化,一年只发情一次且发情时间存在不规律性、受孕率低、产仔量少,导致原生藏獒无法大批量繁衍。同时,人们在选育保留藏獒时有“重男轻女”思想,种犬公母比例不在合理区间,许多年轻力壮的藏獒只能“打光棍”,这一系列原因影响着种群数量的壮大,高品质藏獒数量增长缓慢。

更重要的是,杂交繁育与近亲间交配,导致藏獒的品相进一步下滑。随着藏獒价格的不断攀升,在追逐利益的道路上,部分养殖园为刻意追求藏獒“霸气侧漏”以贴近消费者个性需求,为了培育出个头更大的藏獒,将原生藏獒与其它巨型犬只进行杂交,例如高加索犬、圣伯纳犬、大丹犬等,殊不知这种看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繁育方式,实际上降低了藏獒的自身价值。

早在2013年市场就已经充斥着杂交品种,真正喜欢藏獒的潜在顾客在无法分别真伪的情况下只能望而却步。这对原生藏獒的冲击也是致命的,尤其是基因稳定性方面,为藏獒原属本性和特征的逐渐丧失埋下了伏笔。遗传特性的不稳定也是我国目前难以确立藏獒血统的根本原因,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我国本土藏獒不能被称为一个独立的犬种,反倒是引入美国并经多年严格培养若干代后的“留洋”藏獒成为了美国养犬俱乐部(AKC)里工作犬组门类下的一种独立犬种。

从这一点来看,“藏獒性情独特,神秘而又高贵”的言论就显得不堪一击,外流的藏獒因同种间繁殖,遗传特性稳定,性情既不神秘也不独特,加之天生忠诚勇猛,通过引导可以培训为工作犬,而我国的藏獒缺乏定种驯养,藏獒性格千差万别,不易控制,“高深莫测”就显得顺理成章。

在藏獒自身品相的危机逐渐爆发的时候,一些负面的报道也接连浮出水面。

自2006年首届中国藏獒文化节成功举办后,藏獒养殖业发展风生水起,但经过一年的资金疯狂涌入和人员投入,藏獒交易价格已经开始出现大幅度下滑,但在没有合适“接盘侠”出现之前,炒作者还不能让藏獒经济完全崩盘,在“不懈努力”下,神话一直维持着破而不灭多年。

但由于天性使然,藏獒攻击力极强,除了服从于主人,对陌生人则充满敌意,抛开遗传因素不说,生活环境的变化、神经性疾病的发作、主人有意识的护卫训练,都可能增加了袭击陌生人的可能性,促使藏獒产生攻击行为。

除此之外,由于情绪的不稳定,当藏獒处于饥饿、受伤等引起的焦虑情况时,也非常容易因为外界的一点刺激而对刺激源发起攻击。如果说当时买卖藏獒还是一种市场行为,那么2013年6月发生的一系列藏獒伤人甚至致人死亡事件,给藏獒发展蒙上了一层厚厚的迷雾,甚至可以说深刻改变了媒体舆论的走向。

6月13日,一只重达150斤的藏獒在辽宁庄河市的一条道路上发狂,多人被咬,一名90岁老妇躲避不及胳膊被咬穿;6月24日两只藏獒在北京昌平区的马路附近,将3名路人咬伤;6月27日,辽宁大连市一名3岁女童被藏獒咬住脖子,经抢救无效死亡;6月28日,一条藏獒在四川泸州城区将一名妇女咬伤等等全国共有6起藏獒伤人事件在这一个月内接连报道出来,尤其是3岁女童致死事件,在全国范围引起轩然大波。

此后,每年都会爆出藏獒伤人事件,例如2015年齐齐哈尔市一藏獒在路上致一死四伤,2017年安徽泾县一藏獒咬伤老人,后在其主人配合下,将藏獒引入笼中并击毙等等。

对这些伤人事件做出统计后发现,超过80%的藏獒咬人事件是由家养藏獒所为而非流浪獒犬。这些惨剧经报道在全国引起了一定的恐慌情绪,已经拥有藏獒的饲主谁都不希望自家的藏獒或许有一天也变成伤人元凶,而其他人同样反对身边出现这种潜在的威胁,一种社会共识在潜意识层面已经达成,这不可避免在一定程度上削减藏獒需求量。

而关于如何规范大型犬类尤其是烈性犬的饲养,已经逐步演变为一个社会治理问题。中国畜牧业协会犬业分会就此专门召集全国各地的养獒骨干召开紧急会议,出台《关于切实加强会员犬只管理的通知》,明确指出“请广大犬主和獒友,一定要严加管理自家犬(獒)只,必须实施圈(笼)养,坚决杜绝散养。在售出藏獒等大型烈性犬时,务必告知新主人一定要圈(笼)养,避免恶性事件的再次发生”。

与此同时,我国各地政府纷纷出台并完善城市养犬管理规定,逐渐规范城区养犬行为,虽然各地具体规定不尽相同,但都明令禁止城区饲养藏獒,很多城市甚至把藏獒列为禁养第一位,从而进一步抑制了新需求的产生。

任何泡沫,终有其破碎的一天。藏獒作为一种商品,其价格是由价值量决定的,当越来越多的聚光灯汇聚其身,笼罩在藏獒身上的“皇帝新衣”终于被点破——人们忽然认识到,这其实只是一种品相、习性上并无过多特异之处的狗,而经过几年炒作发展,藏獒的价格已经“飞上天和太阳肩并肩”。

作为犬只,藏獒既不属于生活必需品,而且又存在着替代品,诸如高加索犬等大型犬,在这种情况下,消费阶级的喜好产生偏转,为曾经火爆的藏獒市场撤掉重要的一把火。

而作为推动泡沫前进的资本力量,前几年股市、房地产的升温为资本热钱的流入提供了新的温房,雄厚资本力量不再是为藏獒市场助力的“加油门”,甚至变成了撤退的“挂倒挡”。更是彻底为这场荒诞的闹剧敲响了钟声。

犹如过山车一般的命运,起伏沉沦,昔日的“天狗”已经风光不再,甚至很多藏獒被当做肉菜以几块钱一斤的价格卖给屠宰场、酒店,在历经刀砍斧剁、煎炒烹炸之后端上人类的餐桌,外面的狗皮和里面的狗肉成为价值最后的“遮羞布”。

实际上在被资本“宠上天”的那一刻就埋下注定“摔下地”的结局,都说“飞得越高,摔得越狠”,这句话在藏獒身上是如此贴合。但这并不能说明藏獒彻底成为廉价品。这么多年来,又有多少品种的狗没有进过屠宰场呢?

我们不能因为其被端上餐桌就轻易定义这个犬种的彻底否定。藏獒的品质不同,价格才会不同,哪怕是现如今,品相优良的藏獒依旧能卖到几十万、几百万,而品质差的藏獒经济价值偏低,对于眼下供过于求的现实情况来说,被当做肉狗送进屠宰场,也是一种优胜劣汰的方式。

经过这一轮大洗牌,全国范围内许多实力较弱的养殖场被大浪淘沙淘汰出局,这其实是一个挤掉泡沫的过程,通过市场自身的调节能力,趋利避害,虽然洗牌会影响整个藏獒市场的热度,不论是养殖场还是消费人群,但对于真正喜欢藏獒而不是“赶时髦”的消费者来说,对于高品质藏獒的追求不会因为“獒肉火锅”而流失。而刨除了炒作的因素,真正的忠实拥趸才是保证这种高原犬类市场延续下去的理行动力。

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机构、媒体、吃瓜群众在关注藏獒经济时不应把焦点单单放在它是火起来又是怎么冷下去的,更应该关注这个物种未来出路在何方。

作为珍贵的自然物种资源和藏区文化载体之一,由于多年繁育尤其是与其它地区獒犬、其它大型犬只之间的杂交,以及受利益驱动造成的大量优质藏獒外流,导致目前藏区原生藏獒品质正在急剧下降,这对于遗传基因多样性的保护显然存在极大危害。

如何通过DNA技术剔除杂血獒犬,保证遗传基因正统性、稳定性,建立并完善一整套原生藏獒生态体系就变得格外重要。待一切有序、稳定过后,或许也可以像国外学习,训练藏獒成为工作犬,用来承担看守、护卫、巡逻、防爆等工作,让“神犬”实现更多社会功能,重拾昔日的辉煌,这,或许才是藏獒未来的方向。

【本人原创文章。图片全部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私信告知删除。由衷感谢“一个男人在流浪”的大力支持与帮助!】

所有的内容和图片均来自网友上传,与无关;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管理员,审核后将会在24小时内作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