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石龙子 80后理工男放弃国企高薪工作,回家乡建萌宠公园 阅读: 2024-06-23 11:39:35 中华石龙子 ▲唐少林给松鼠猴喂食。(马文建 摄) 庄园里挂满了翠绿的百香果,聪明的八哥能模仿人类的言语,可爱的松鼠猴向游客索要食物…… 天元区友谊庄园内,有一座近500平方米的萌宠乐园,每逢周末、节假日,总吸引着游客前来游玩。 宠物乐园老板唐少林是一位“不安分”的80后。3年前,他辞去了大型国企稳定高薪的工作,不顾家人反对,回到株洲开办宠物乐园。虽然创业之路充满艰辛,但在他眼里,这是一份“充满幸福感”的工作。 近百种动植物与人类和谐相处 瘦削的身材、黝黑的皮肤、脸上永远挂着的笑容……6月15日,记者走进唐少林的萌宠乐园,他正在庄园里走来走去,观察着动物们的一举一动。 唐少林说,他的庄园里饲养着47种动物,有鹦鹉、松鼠、豚鼠等常见动物,也有苏卡达陆龟、松鼠猴、飞鼠等珍稀物种。以往动物园里或多或少都会有异味,让很多人嗤之以鼻,但在他的庄园里,情况却截然不同。 为保证室内空气洁净和人畜健康,唐少林配有通风、消毒、除臭设备,小动物生活场所每天清扫,定期洗澡。同时,花园内种植26种植物,不仅为庄园增添了绿意,也为人和动物提供了避暑、避阴的天然屏障。 “它们平时很顽皮,但第一次接触这些小动物后,就变得乖巧听话了。”带着孩子参观的孙女士说,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很少有机会接触这么多小动物。在孩子们的心里,这里就像一个奇妙的世界。 “我想唤醒孩子们心中的爱” 用现在流行的说法,唐少林是一名“高材生”,毕业于新疆大学,获得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硕士学位,毕业后顺利进入国内某知名公司的研究院工作。 早在学生时代,唐少林就拥有自己的发明专利,工作期间,作为工艺主管,他获得两项国家发明专利,在核心期刊发表两篇论文。 虽然有着一份让人羡慕的高薪工作,但唐少林却想着辞职创业,“每天都很紧张,我不想过那种随时可能退休的生活。” 状元回到农村,邻居们不理解,甚至有人出言不逊。家人起初也不支持,但看到唐少林如此痴迷,他们也渐渐不再反对。父亲唐正曼不仅成为他的得力助手中华石龙子,还卖掉了株洲的房子,补充启动资金。妻子在城里一所中学任教,周末有空就过来帮忙打理生意。在家人的全力支持下,唐少林全身心投入到萌宠事业中。 “国外很多孩子从小就亲近自然中华石龙子,与各种动物亲密接触,我就是想唤醒孩子们的童心和爱心。”2016年,唐少林斥资近100万元开设株洲首家萌宠乐园。 实现梦想,从繁育养殖中国石龙子开始 毕竟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唐少林还得从零开始,摸索着前行。 为了节省创业成本,唐少林把所有活儿都揽了起来,木工、水管工、焊工、饲养员、清洁工、动物医生、公司策划师等。“我每天睡觉不到6个小时,尤其是要看护夜间活动、白天不睡觉的动物中华石龙子 80后理工男放弃国企高薪工作,回家乡建萌宠公园,晚上就得起床很晚。”唐少林每天都住在庄园旁边的简陋棚子里,除夕也不例外。 繁育培育中国石龙子,是唐少林实现创业梦想的起点。 石龙子是国家“三保”动物(有益、经济、科学价值)的一种蜥蜴,在我国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安徽、福建等地均有食用,尤其对治疗淋巴瘤、肺病、乳腺癌、风湿病及各种皮肤病有特效,是一种珍贵的中药材。 他们身上虽然满是宝物,但是伺候他们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石龙子对温度、湿度要求严格,早晚各需喷水一次。中华石龙子对食物也比较挑剔,必须喂食蟋蟀、面包虫、大麦虫等高蛋白饵料。由于它们有断尾逃生的能力,所以不能在大规模集中养殖设施中饲养,抓尾巴时一定要小心。 “养殖过程中走了很多弯路,几乎血本无归。”唐少林说,由于缺乏经验,养殖场里大批石龙子在头半年就死了,而他又找不到原因。这让他充分体会到了创业的艰辛。 然而残酷现实浇下的冷水并没有浇灭唐少林的初心,反而激发了他面对挑战的斗志。 唐少林出资80万元给它们改建了一座“豪宅”,自己经常在闷热的棚子里一呆就是一整天,只身一人走遍全国“学艺”,研发人工饲料,到制药厂里热心推销自己饲养的石龙子。 2018年,唐少林在株洲启动了中华石龙子养殖研究项目,突破了多项养殖关键技术,并成功将养殖场拓展到了家乡永州,来自全国各地的药厂、餐饮机构的订单纷至沓来。 “我想在市中心开一家宠物公园” 尽管萌宠乐园在株洲尚属首家,但发展道路上却遭遇了不少瓶颈。 唐绍林坦言,由于他和父亲多年来都是自己做,随着动植物数量的增多中华石龙子 80后理工男放弃国企高薪工作,回家乡建萌宠公园,难免不堪重负。加之平日里,前来参观的市民并不多,每天近300元的维护和动物饲料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亟待探索新路子。 “在市中心建一个可爱的宠物公园,把笼子拿掉,是我的终极目标。”唐少林有一个近乎“疯狂”的计划,比如在商场顶楼建一个“绿色小森林”,里面会养满各种小动物,让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目前,有一位投资者正在联系他,计划投资建立自然教学基地,尝试利用小动物辅助治疗自闭症儿童。 (株洲日报记者 马文章)